2012年11月10日,杨品红教授领衔主持、大通湖天泓渔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南文理学院共同承担的“大通湖大闸蟹原生态放养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成果,由湖南省科学技术厅组织与主持,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院士、桂建芳研究员,本省行业权威专家王宇、刘少军、肖调义、张建社、肖光明、伍远安等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在长沙市通过鉴定。一致认为:该成果居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河蟹是我国的特有种,也是中国人最喜爱食的水产珍品之一。有“一蟹上席百味淡”的美称,也已成为淡水渔业单品种产值最大的产业之一。但随着大闸蟹产业的发展,在湖泊河蟹原生态放养上的研究还有很多空白:①品种质量难保证:放养量大,种苗来源难控制;②蟹种放养量没有参考理论依据、盲目投放;③回捕时间没有可参照理论依据;④病害难控制(水面大、不便用药);造成回捕率不高,产量不稳。⑤营销体系不完善、品牌建设不力(除阳澄湖牌大闸蟹外、还没有与之相媲美的品牌),导致产品被贴牌、优质产品无法溢价;⑥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建设落后,无法追溯质量,造成消费者不信任。严重影响了河蟹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该成果从大通湖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现状调查入手,提出大通湖及天泓渔业未来综合开发利用发展战略;从选用正宗长江大闸蟹蟹种进行苗种培育研究入手,进行大闸蟹蟹种优质高产生态培育模式研究,保证大通湖大闸蟹的种质质量;从湖泊河蟹自然生产潜力估算模型的建立,对大通湖河蟹自然生产潜力进行了估算,并确定蟹种放养量,为大通湖河蟹原生态养殖提供依据;从湖泊水生植被重建技术和人工水环境重建着手,进行原生态放养;对大闸蟹细菌性病的鉴定与药敏试验及防护研究,保证了大通湖大闸蟹的绿色健康及稳定增产;对湖泊大闸蟹回捕时间对回捕率的影响及河蟹的软壳率对暂养成活率的影响进行研究,确定其起捕时间;建立的绿色食品-大通湖大闸蟹放养规范和全国唯一一家大闸蟹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保证了产品质量与产量;对大通湖大闸蟹品质分析和质量评估,建立大通湖大闸蟹产品质量标准为大通湖大闸蟹品牌建设与绿色营销提供基础。
鉴定委员会听取了项目完成单位所作的报告,审阅了鉴定资料,经质疑和讨论,形成如下鉴定意见:
1. 提供的鉴定资料齐全规范、数据翔实,符合鉴定要求。
2. 该项目以大通湖自然资源调查为基础,对中华绒螯蟹原生态放养的种苗培育、人工放养、水草种植、水环境养护、病害防治、捕捞暂养等方面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首次建立了一整套成熟的湖泊原生态中华绒螯蟹放养产业化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湖泊中华绒螯蟹原生态放养的关键技术问题,对湖泊水环境的保护起到了示范作用。
3.该项目首次建立了湖泊原生态中华绒螯蟹放养自然生产潜力估算模型及放养量估算模式,并用软壳蟹的暂养成活率、硬壳率对回捕率的影响确定中华绒螯蟹的起捕开始时间,为湖泊中华绒螯蟹原生态放养高产、高效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4.该项目取得了在原生态放养模式下,中华绒螯蟹群体增重倍数达6.65倍,商品蟹平均规格为173.5g/只,回捕率达20.63%;两年内总推广面积达171.02万亩,新增产值5.346亿元;建立了大通湖大闸蟹绿色营销体系,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综上所述,该成果居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供文/杨品红 审核/王京仁)